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增添新动能-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14 09:25:47
来源:新华社

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增添新动能

字体:

  自然界的特定微生物经过发酵后可获得蛋白肉原料;通过育种有可能让一尾鲟鱼身体的30%都产“鱼子酱”;用“剪刀”直接编辑修改作物基因以提高产量……10日至12日,来自全球农业科研、教育、企业界的近800名代表相聚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畔,参加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围绕“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展开讨论。

  图为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会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西澳大学农业研究院院长卡丹博特·西迪克在会上表示,气候变化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不少嘉宾认为,全球农业发展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成为粮食生产的关键驱动力。

  图为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替代”是解决粮食危机的重要思路。前联合国秘书长食物安全特使大卫·纳巴罗说,全球大量人口的蛋白质摄入水平偏低,替代蛋白研发人员应该想办法掀起一场食物革命,提高人类蛋白质摄入水平。

  本次大会提供的菜品中,大量使用了苏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的植物肉。“这种肉可以煎炒烹炸,原料只有蛋白质和水,更健康,口感也更好。”苏陀科技创始团队成员康定荣说。

  解决粮食危机的另一个思路是提高产量。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通过缩短育种周期快速提升产量,把握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团队经过8年研发,开发出4个基因编辑底层技术——核酸酶Cas蛋白(Cas12i,Cas12j,Casδ和 Casσ)。

  “这种蛋白能够精准剪切生物体遗传物质DNA。当特定基因被‘剪断’后,细胞会修复断口并产生变异,让自身作物的一些不利基因失活,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赖锦盛说。

  除了主粮,蔬菜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温常龙等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多项高通量分子育种体系,打破了制约我国蔬菜种质创新的瓶颈。“京葫”系列西葫芦、“京美”系列西瓜等赢得市场认可。

  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制作鱼子酱的鲟鱼籽素有食品“黑珍珠”之称。200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红霞团队,通过剖腹产手术突破了鲟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目前已实现鲟鱼苗种一年四季“订单式”生产。

  “鲟鱼苗种从进口的5元一尾降低到国产的不足0.5元一尾,助力丰富百姓‘菜篮子’。”胡红霞说。

  不少嘉宾认为,这次大会提供了全球农业交流合作的良机,有助于打造农食系统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全球农业治理体系创新与农食系统转型。(记者丁静、余佩璇)

【纠错】 【责任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