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在这里曾经的大豆单产“洼地”,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与安徽省宿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合作,推广良种良法,实现了万亩丰收。
近日,在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的一片农田,记者看到,成片的大豆植株茂密,颜色金黄,豆荚饱满,一片丰收的景象。
图为宿州市埇桥区农田里的大豆。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摄
按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征集全国大豆大面积高产典型案例的相关要求,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近日组织有关专家对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王庄村大豆万亩示范片的千亩核心示范片现场测产,在张桂萍种植家庭农场615亩示范田,实收面积20.1亩,按13.0%标准含水量折算后,亩产323.8公斤;对灵璧县杨疃镇郑庙村大豆万亩示范片的千亩核心示范片现场测产,在胡伟种植家庭农场107亩示范田,实收22.25亩,折算后亩产288.49公斤。
“今年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遭遇早期干旱、中后期涝害,能够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确实不容易,科技是关键。”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源超说。
据了解,示范区种植的“南农47”,是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团队历时10年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
示范区还集成了王源超教授团队研发的“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技术”。该技术针对根腐病等多种病虫害,研发了种衣剂及干式拌种法,解决了我国大豆种子处理缺药、缺技术的难题,帮助农户以轻简化措施实现防病健苗、绿色丰产稳产,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和重大引领性技术,在主产区广泛应用。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介绍高产大豆品种。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摄
“近年来,各地的大豆高产纪录常常是超过了300公斤/亩,但我国大豆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却和国外大豆有差距。如何将专家们的产量变成老百姓的产量?这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王源超说,我们希望全领域全环节查找短板弱项,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
据专家介绍,宿州曾是黄淮海地区大豆单产的“洼地”,通过院校、地方合作,推广良种良法,有效促进了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今年当地采用的种植技术包括一拌(播前药剂拌种)、一封(苗前封闭除草)、一喷(生长期一喷多促)等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模式,以及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低损机械化收获等绿色高产高效增产技术。
图为刚收获的大豆。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摄
据悉,以南京农业大学牵头的专家团队在宿州开展大豆植保等相关研究已10多年。2019年以来,专家团队与当地合作,以种植大户为主体、带动周边种植户进行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支持;2023年,在宿州建立了30个百亩示范点,平均亩产比当地平均亩产提高近60公斤。
当前,正值秋收秋种忙碌时节。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落实好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切实抓好秋粮大豆收购收储,完善大豆加工奖补政策,加强产销衔接。(记者于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