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一襲白衣,他們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脫下厚重“戰(zhàn)袍”,他們對父母有著怎樣的牽掛?對愛人有著怎樣的思念?對孩子有著怎樣的眷戀?對所見所聞有著怎樣的感動?對用心守護的病人又有著怎樣的真情……
點擊收聽來自武漢的聲音日記第七期。今天的日記來自北京天壇醫(yī)院支援武漢醫(yī)療隊的楊燕琳。
2月12日 武漢 我沒有經(jīng)歷過SARS,這次是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傳染病。 由于身材高大,防護服套在身上比較緊,第一次進病房的時候,還特意讓同事幫忙檢查,嚴絲合縫了再進入。 說不擔心是假的。最開始因為擔心防護服會漏縫,走路、治療、查房……所有的動作都很小心,但隨著進入病房工作的增加,穿脫防護服越來越熟練,對于工作的理解也發(fā)生了變化。 圖為北京天壇醫(yī)院楊燕琳與同事在武漢支援工作中合影。 病房里每天都有病情變輕的、變重的,也有病情加重以后不太好的,但患者和我以前面對的那些患者一樣,無非是這種疾病有傳染性。 印象比較深的是病房里有不少一家人都感染的情況,比如夫妻在病房治療、孩子在外面,或者醫(yī)院外面還有家人需要照顧或者治療。 患者著急,我們看著特別揪心。我想跟患者多聊幾句,鼓鼓勁肯定也是有好處的。但對于我們來說,能讓他們咳嗽的不咳嗽、腹瀉的不腹瀉,讓重癥患者不再加重,讓輕癥患者能縮短治療時間、早點出院,才是根本。 但疾病兇險,有時候醫(yī)護人員就算使出渾身解數(shù),仍然避免不了患者病情惡化。這幾天和很多同事私下交流,真到搶救那一步,不管是插管還是按壓,腦子里就真的只有“搶救”這一件事了。唯一的目的就是讓患者活下來,給我們機會繼續(xù)治療。? 圖為北京天壇醫(yī)院楊燕琳與同事在武漢支援工作中。 在不忙的時候,我和同事們會盡量跟患者多說幾句,有時刻意不去聊疾病,而是聊聊北京、聊聊湖北。很多患者聽到我們的口音,會很好奇,會問我們是哪里來的。這時候我們也會順勢跟他們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醫(yī)護人員都來支援武漢,一定要有信心。 看著患者癥狀變輕,甚至有患者痊愈出院,其實心里還是挺欣慰的。經(jīng)過悉心治療,很多患者的癥狀越來越輕。患者們對醫(yī)護人員的感謝之情溢于言表。? 圖為北京天壇醫(yī)院楊燕琳與同事在武漢支援工作中合影 我們的防護服上會寫著名字和單位,但患者們還是會拉著我們,要親口問我們叫什么名字,是哪家醫(yī)院的。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表達謝意。 同事們好像都很有默契,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說:“我們是北京天壇醫(yī)院來的,您不用知道我們的名字?!? 策劃:汪金福 孫志平 監(jiān)制:田朝暉 幸培瑜 統(tǒng)籌:魏驊 吳煒玲 編輯:董琳娜 劉在? 趙世蕓?李放 樸文琳? 設計:康薇 播講人:張濠培 執(zhí)行:新華社“聲在中國”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供稿來源:北京天壇醫(yī)院 新華社全媒體編輯中心、音視頻部、北京分社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 聯(lián)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