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夏,山东人的餐桌就被一种绿色“绑架”了。
它细长如绳,绿得发亮,随手一掐,脆得直响,锅里一翻,就是一大盘。
你也许叫它长豆角、豇豆,但在山东,它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豆橛子。
01
在山东,豆橛子是个老少通吃的角色。你可以叫它豇豆、长豆角,但在这片土地上,它只有一个名字:豆橛子,带点倔强的“橛”。
刚上市的时候,它的味道确实让人上头,炒肉、烧茄子、焖面、包饺子,哪一道菜离得开它?
配点大蒜、生抽,清炒一下,脆得像在嘴里放了根绿筋儿,嘎嘣响。
老山东人一边嚼着一边感叹:“这才叫夏天的菜!”
展开剩余79%但等到吃满两周以后,画风就变了。
“你家今天吃啥?”
“豆橛子炒肉。”
“昨天不是吃的这道?”
“前天也是……”
从最开始的抢着吃,到后来见着就翻白眼,再到最后互相“拉黑”:
不少山东家庭甚至玩笑着签“互不赠送豆橛子协议”,亲戚之间严禁“互相投喂”,这架势,比防蚊还严。
02
这不是夸张,是实情。豆橛子在山东太泛滥了,尤其是在菏泽、济阳、章丘、单县一带,种的人多,产量更大。
一亩地能收四五百公斤,关键是它“太能长”,一拔就是一串,刚吃完一锅,架子上又挂满了。你不想吃,它都自己蹭上门来。
而山东人吧,又不太舍得扔。本地有句土话:“豆橛子不剩饭,剁剁就下锅。”
哪怕炒不动了,也要切段晒干,冬天泡着炖肉用,或者做咸菜。街头巷尾晒豆角干的画面,就是山东人过夏天最接地气的风景线。
你以为它只是家常菜?那就小看它了。
豆橛子早就成了实打实的产业。一斤地头价能卖三块,批发出去能翻一番。
不少村子靠它搞大棚种植、订单销售,豆角干、卤豆角、酱豆角、腌豆角……一条龙下来,能让一个农民家庭年增收上万元。
再往大了说,山东每年豆橛子出口几十万吨,卖到东南亚和日韩,一根豆角,撑起了不少人的一整年。
但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顶不住。
尤其对城市人来说,这是一场“精神对抗”。
微信群里,最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今天中午你们还吃豆橛子了吗?”有的人还发誓:“这辈子不想再见到它!”
可第二天,又忍不住去菜市场买了一把,回家切得飞快。
有人说这叫“斯德哥尔摩味觉效应”——被绑架久了,反而爱上了绑匪,这就是山东人和豆橛子的关系:离不开,也逃不掉。
03
如果你夏天来山东旅行,住进村里农家乐,别惊讶他们端出十道菜,六道是豆橛子:凉拌的、炖茄子的、炒鸡蛋的、蒸包子的、煎饼卷的……
甚至还有“豆橛子披萨”。吃着吃着,你可能也会说“我受不了了”,但吃完又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这不是嘴巴软,是心软。
豆橛子吃到“崩溃”,吃到“腻”,但没人真正恨它。
因为它实在,它养人,它代表着夏天的汗水和生活的踏实,你会烦它,却也信任它,一如山东人自己的性格。
豆橛子不是名贵食材,不上高档菜单,却撑起了千家万户的饭桌。
它没那么惊艳,也从不标榜自己多高级,但它就在那儿,每年夏天,都不动声色地盛开在你的碗里,装满一个省的朴实与韧劲。
哪怕吃到想逃,也请你记住,它就是山东的味道,跑不掉的那种。
发布于:北京市民信配资-配资炒股开户技巧-配资股票推荐-配资正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