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13日電 題:大峽谷里的“背簍醫(yī)生”
新華社記者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管延萍(左)與同事走在進村的山路上(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有一個人,從經(jīng)濟發(fā)達的珠三角地區(qū),自愿到深度貧困地區(qū)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參加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并主動將期限從半年申請延長至3年。
有一個人,從小生活在條件優(yōu)越的大都市,如今卻背著背簍,行走于懸崖峭壁間,送醫(yī)進山達300多次,足跡遍及丙中洛高山峽谷間的46個村小組,整整走了4輪。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管延萍(前)與同事步行通過怒江(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麻花辮,白大褂,像一縷高原陽光,傳遞著清澈、溫暖的大愛力量——2019年春節(jié)前夕,記者跟隨廣東珠?!氨澈t醫(yī)生”管延萍跋山涉水、進村入戶。怒江兩岸木棉花開,隨處可見一樹樹火紅,燦若朝霞……
一個個懸崖,擋不住最熱切的守望
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東臨碧羅雪山,西依高黎貢山,怒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形成兩山夾一江的雄奇地貌。這是怒江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北鄰西藏察隅縣。記者從昆明坐車出發(fā),一路顛簸,擁堵難行,遭遇受困大峽谷、頭頂滾石驚魂等事件,花了整整3天才趕到這里。
碧汪村位于碧羅雪山腹地,海拔2000多米,沿途要翻越兩座大山。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醫(yī)療隊員在山間道路上前行(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進村的山路幾乎掛在云遮霧繞的懸崖峭壁上,許多地方是五六十度的陡坡,沿著騾馬踩出來的腳窩窩,手腳并用才能上去。其中一段路鑿在千仞絕壁上,低矮逼仄,兩匹馬馱著生活物資過不去,管延萍和同事幫趕馬人從馱馬卸下行李,肩扛手提,吭哧吭哧走過這段窄路,再將行李重新裝上馬背。
今年51歲的管延萍是珠海市金灣區(qū)三灶醫(yī)院婦產(chǎn)科副主任醫(yī)師,從醫(yī)已有28年。2017年3月,她作為金灣區(qū)第一批對口幫扶貢山縣的駐點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奔赴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衛(wèi)生院開展醫(yī)療衛(wèi)生扶貧工作。
管延萍和同事們穿著白大褂,背著綠色的竹背簍,一步一步跟在馬幫后面。背簍里裝的是心電圖機、就診包等醫(yī)療器械,這些是他們最心疼的寶貝,不能用馬馱,必須自己背進大山。
2017年管延萍從珠海來到丙中洛鎮(zhèn),在她的培訓下,鎮(zhèn)衛(wèi)生院醫(yī)護人員才學會使用心電圖機、B超機等。第一次送醫(yī)進山,管延萍用一個大紙箱裝上醫(yī)療設備、藥品,隨行的男同事還幫她扛著心電圖機。從未爬過大山的她,硬是端著那個大紙箱上了半山腰,手指勒得發(fā)紫,累得嘴唇發(fā)烏。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碧汪村,來自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衛(wèi)生院的醫(yī)務人員借著手電筒的燈光為村民夜診(1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下山回到鎮(zhèn)里,管延萍便買了個背簍。此后,她便背著這個裝著診斷儀器、干糧的大背簍,跋山涉水,上山下鄉(xiāng)。有時候年輕同事還扛B超機上山,方便她給病人做檢查。“背簍醫(yī)生”的稱呼,從此傳響。
前方的一段路,必須貼著陡峭山壁緩慢挪動,腳下就是深不可測的澗水,咆哮聲震耳欲聾,令人膽戰(zhàn)心驚。走過險路,又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連綿陡坡。
大伙兒個個大汗淋漓,50歲的管延萍腿腳利索,毫不遜于年輕人。她告訴記者,第一次進山,不到十分鐘,就氣喘吁吁,腿腳打顫;兩年來上山下鄉(xiāng),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攀爬懸崖,就像當?shù)厝艘粯印?/p>
中途歇息時,性格開朗的管延萍帶領年輕的同事唱起了《貢山情歌》,這是她們上山出診時加油鼓勁的“保留節(jié)目”:
“貢山的天藍藍,
貢山的水綠綠;
貢山小伙帥啰,
貢山姑娘美啰?!?/p>
歌聲悠揚,在皚皚雪山之間飛翔……
碧汪村的貧困發(fā)生率100%,需要整體易地搬遷。政府已在山下建好新村,村民們正陸續(xù)搬遷下山。村里目前還有65名村民,沒有完成2018年度家庭醫(yī)生簽約。
管延萍這次進山的任務,是與這21戶65名村民簽約家庭醫(yī)生,同時對村民進行體檢。她與一名護士、兩名村醫(yī)組成一個家庭醫(yī)生團隊,為簽約村民提供基本醫(yī)療、公共衛(wèi)生等服務。
從早上8點半出發(fā),一直到下午1點半,記者和醫(yī)療隊一起終于到達碧汪村。
一份份牽掛,傳遞最溫暖的大愛
碧汪村隸屬秋那桶村委會,村子坐落在一個大斜坡上。村民們的木板屋,見縫插針地散落在巴掌大的平地上。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碧汪村,管延萍(左二)在手電筒的燈光下為村民夜診(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簡單吃過午飯,管延萍與同事在村里的空地上擺好3張桌子,分別進行家庭醫(yī)生簽約、體檢、建立健康檔案。管延萍守在中間桌子旁,負責體檢,秋那桶村村醫(yī)李振林坐在旁邊,充當翻譯。李振林當了13年村醫(yī),懂怒語、漢語、傈僳語、獨龍語和藏語。
村民們聞訊趕來,越聚越多,他們好奇地看看心電圖機、瞧瞧體重秤……這和過去相比,已經(jīng)有較大改觀:以前下鄉(xiāng)開展體檢,不少村民害怕查出什么毛病,基本上沒人來。
管延萍進村還有一個任務:改變當?shù)剡^量飲酒的習俗。為了驅(qū)寒祛濕,當?shù)厝损B(yǎng)成了喝酒的習慣。她心疼地發(fā)現(xiàn),很多村民罹患高血壓、肝損傷等,都與飲酒太多有關。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因為喝酒導致血管爆裂,搶救無效去世,她每次想起就流淚。
“酒不能那么拼命喝??!”記者聽見管延萍勸告一名61歲的怒族老人。老人每天要喝10斤自家釀的苞谷酒,導致血壓較高,經(jīng)常感到頭疼頭暈。
“每天喝酒不能超過2兩!”這是管延萍對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整個下午,管延萍的身子就像粘在板凳上,沒有起來過,整整6個多小時,沒有喝一口水,沒有上一次廁所。不知不覺,天已經(jīng)放黑,寒風襲人。室外沒有路燈,村民們自發(fā)地圍上來打開手電筒,點點燈光刺破黑暗,照亮碧羅雪山深處的夜診現(xiàn)場。
夜已深沉,陡坡下一位偏癱老人還沒做體檢,管延萍和同事決定當晚留宿,第二天直接上門檢查。在村民簡陋的木屋里,借著昏暗的燈光,管延萍一行人泡自帶的方便面當晚餐。
深夜臨睡前,管延萍繃得緊緊的神經(jīng)才松弛下來,以前因車禍嚴重受損的脊椎部位開始隱隱作痛……
管延萍心疼大峽谷的群眾。按照規(guī)定,到怒江扶貧只需半年,但她主動申請延長至3年,因為“這里生存條件太惡劣,群眾太需要幫助了!”
為了扶貧怒江,她舍棄了很多:年近80歲的母親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她無法侍奉;兒子單獨生活,無人照顧……在怒江,還有許多來自珠海的扶貧干部像管延萍一樣,主動申請延期,為了這片土地的全面小康。
一點點火紅,勾勒春天最壯麗的燦爛
小查臘村是丙中洛鎮(zhèn)唯一的獨龍族寨子,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巔,四周雪山環(huán)繞。
1月13日,管延萍和同事帶著特意網(wǎng)購的床墊、被子和新衣服,再次來到小查臘村,看望嚴重精神病患者學羅軍。
推開木板門,屋子中央的火塘燒得正旺,學羅軍穿著衣服躺在靠里側的床上,聽見有人進屋,下意識地坐了起來,抬頭看見“老朋友”管延萍,咧開嘴直樂。學羅軍的母親打基告訴我們,聽說管醫(yī)生要來,兒子一反常態(tài),一大早就起床等候。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小查臘村,管延萍(左)為村民學羅軍洗頭(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比上次更干凈了,頭發(fā)也理了,好棒!”看到學羅軍換上新衣服,管延萍牽著他的手來到戶外。陽光燦爛,遠處的雪山清晰可見,管延萍耐心地為學羅軍剪指甲、洗頭發(fā)。由于長期臥床,學羅軍的后腦和脖子上長了很多濕疹。管延萍輕輕地用酒精擦拭有點紅腫潰爛的部位,再小心涂上藥膏。
看見兒子收拾干凈換上新衣服,坐在政府給自家免費修建的新房前空地上,陽光打在臉上,顯得格外精神,70多歲的打基老人高興得眼眶有點濕潤。
管延萍回憶起初見學羅軍時的場景:封閉在這間黑木屋里兩年多,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蓬頭垢面,害怕與外人接觸,始終蹲在地上來回挪動。她想摸摸他的手,給他做個簡單體檢,根本無法靠近,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嘗試交流,始終沒能成功。
學羅軍這樣的精神病患者,丙中洛鎮(zhèn)有39人,管延萍全部去看過,類似的奇跡也在接踵發(fā)生。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小查臘村,管延萍(右)為村民學羅軍修剪指甲(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精神病人其實心里什么都懂,他們需要的是心理康復。作為醫(yī)生,你只要給他生活的希望,他就有活下去的信心?!惫苎悠颊f。
丙中洛村斯尼當小組的阿恰今年51歲,中風偏癱患者。第一次,管延萍去她家給她體檢看病,不厭其煩地講解注意事項,阿恰從此記住了管延萍。
下一次,管延萍再到村子,住在坎桶村子女家的阿恰得知消息,特地拄著拐杖、拖著身軀前來看她。兩個村子之間是崎嶇的山路,正常人走都要半個小時。見了阿恰,管延萍又驚喜又感動:“真不知她一個人走了多久才到達這里?!?/p>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管延萍(左)指導一名村民進行康復訓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丙中洛鎮(zhèn)4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很多人都認識這個扎麻花辮、背著背簍上山下鄉(xiāng)、走村串戶的扶貧醫(yī)生。
在對口怒江州扶貧協(xié)作的戰(zhàn)場上,管延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近兩年來,廣東珠海市共派出醫(yī)務人員104人,到怒江州、縣(市)、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支醫(yī),診治群眾2萬多人次,推廣新技術70項,開創(chuàng)了全州首例婦科腹腔鏡手術、首例冠脈造影手術、首例心臟支架植入術等眾多“怒江首例”。
在燦如朝霞的木棉花下,我們和管延萍依依道別。汽車漸行漸遠,那個身影逐漸模糊,最后化為一點火紅。
春天正在來臨……(記者劉大江、劉宏宇、毛鑫、趙珮然)
在云南怒江貢山縣丙中洛鎮(zhèn),管延萍(左)指導一名村民進行康復訓練(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加揚 攝